简介

穿越而来的胜利曙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章 战大连(1/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山田乙伸出的手停在半路;“太郎飞机这么快就完成任务了?你听,有引擎声。”

龟田太郎回头往着北方向的天空;“这不是我们的飞机发动机声音。”

山田乙立马跑向哨位去拉警报,他相信资深飞机修理技师太郎的判断。还没等惊慌的地勤、保障、警卫到战位,航空炸弹就落在跑道上面了。随后油库、军火库、兵营等地方火光冲天,爆炸声不断。第六飞行联队彻底完蛋。

地面的嘉村达次郎手下的部队正在接受血与火的考验,鸭绿江南岸遭到中国军队155mm和105mm两种火炮的覆盖,122mm火箭炮在无人机的定位下遮断日军的后续增援。江面的武装运兵船在14mm高平两用机枪和85式重机枪的交织的火网内损失殆尽。

大桥上三辆坦克品字排开牢牢的控制住整个桥面。嘉村达次郎的指挥部在炮火中被毁,参谋们搀扶着满身是血的嘉村达次郎往野外逃窜。

林铣十郎中将看到躺在担架的嘉村达次郎只能安慰他好好修养,真正的大日本军人非嘉村达桑莫属。

摆在林铣十郎前面的路是艰难的,全力投入第73、74、75、76联队不一定过得了江,自己选派的精锐都踢到了铁板上,其他的联队战斗力不可能超越他们,陆航都没了,还打个屁。

林铣十郎审时度势在龟城、铁山线布防。他这手还是看得比较远,对中国人的战斗力的认知没有大多数日本人的自满狂妄。防守中国人的进攻是绝大多数日军将领不敢苟同的。

御前会议上天皇摔碎了两个瓷杯,坂垣征四郎全家的女性被裕仁问候到了。陆军参谋长金谷范三因关东军被全歼而倒下。新上任的载仁亲王建议国内紧急动员增兵朝鲜。

现在日本陆军的家底摆在这;

1925年,日本陆军决定成立坦克部队,此时的日本陆军,虽然决定成立两个战车营的编制,但全国只有16辆欧洲国家淘汰下来的落后坦克。

1925年5月1日,日本陆军以陆军千叶步兵学校的5辆“雷诺”FF和3辆“赛犬”A教学坦克组成了战车教导队,这是日本陆军史上建立的第一支坦克部队。1925年6月,日本开始着手研制坦克,由于日本国内从无类似经验基础,所以研制过程几乎是从螺丝钉开始,完全是白手起家。1927年2月,日本终于制造出了第一辆国产坦克。“试制一号”坦克是以欧洲沙拉2C型坦克为蓝本设计,全重18吨,机动力很差,缺乏实战价值。

日本陆军认为日本需要的是10吨左右的轻型坦克,1929年4月,全重8.9吨的89式坦克研制成功,1931年初开始正式生产,到1931年9.18事变前至1932年初,日本全国总共装备了约50辆作战坦克

1931年9.18事变前,日本全国共有常备军14个师团,20余万人(不满编,满编制应为30万人),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只能勉强维持这支规模并不大的武装力量。

顺带提一句,1931年3月,日本全国共有空军作战飞机约300余架,这在当时是亚洲仅次于中国空军飞机数量的第二大空军

内阁犬养毅并不赞同出兵目前中国,中华共和国能统一中国力量不会比日本差,陆军并没实力和他们拼,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日本的经济,经不起战争。天皇看到这些数据有些犹豫道;“先增兵朝鲜吧,旅顺要塞能坚持就好。”

海军海军军令部总长知道裕仁的心思道;“日俄旅顺争夺战的艰难让人刻骨铭心,天皇您大可不必担心。同样让中国军队尝尝厉害,建议让海军攻击中国沿海进行报复。”

海军大臣安保清種大将见他忽悠皇上,战争这东西谁能保证一定会按你的心思发展,万一……想到这脱口道;“先必须支援旅顺要塞。”

裕仁点了点头,觉得海军大臣的话靠谱;“照办吧!”便在内侍的服侍下走了。

28日北部战区222、223、224,师,内卫29、30师向大连进攻,日本的军队在全东北只有金州守备队和旅顺要塞了,大连在俄国和日本的经营下有相当的城市规模,人口70万,半数上的是日本人。

日金州守备队看到东北的形势逆转,奉天的关东军司令部已失联,在滞留善后的原关东军司令部军官指挥下,金州守备队和要塞司令部这几天作了大量的准备。

紧急动员大连警察,日侨组建自卫队,在大黑山这个通往市区的必经之地建立防御阵地,要塞储存粮食弹药,建立街垒,通过电话联系东京。

风雨下的大连人心慌慌,昨天支那人的飞机在城里撒传单。中国政府明确告知日本侨民,拿武器的平民视同战斗人员。不反抗中国军队便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三十里堡镇集结的集团军,分为东海岸和西海岸战斗群进击并在市区黑石礁湾会合。

早上8;00,54门155mm牵引加榴炮根据无人机传输的信息5基数的投弹量射向日军阵地,155mm炮弹的摧毁了相当巨大。从河北香河起飞载弹量1吨的NHH-20双翼轰炸机也来凑热闹12架飞机反复蹂躏着大黑山的日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而来的胜利曙光请大家收藏:(m.ythwx.org)穿越而来的胜利曙光一团火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