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穿越而来的胜利曙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9章 向英国宣战(1/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斯列坚斯克城坐落在石勒哈河北岸,苏军第36集团军大部集结在尼布楚和斯列坚斯克1线,这里的地貌是丘陵河流多有利于中国军队的作战。在第7集团军司令蔡延铠中将指挥下,飞机火炮先进行了敌表面阵地的清理,而后在河岸进行火力遮断,舟桥部队快速架桥。蔡延铠集中使用集团军所属摩步师的坦克团,在斯列坚斯克城正面展开,铁流迅速淹没了苏军的防线,h-36型坦克在没有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炮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无敌的,肉弹例外,在悍不畏死方面苏军比日军差远了。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得到中国军队占领斯列坚斯克战报后,伏在作战地图上看了老半天,唤来参谋长道;“命令第36集团军迅速向北撤退,然后向西退至丘纳河和乌达河,加强苏第16集团军的力量。第17团军全力阻击敌人。”

参谋长在文件夹上记录了命令后望着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欲言而止。刚转身便听到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话语;“第36、17集团军在无后勤支援的情况下坚持不了多久,敌人夺取了斯列坚斯克再攻占乌利杜尔加。第36、17集团军就被敌人包了,第17集团军是跑不出了。在武器装备全面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只能是空间换时间了。

崔可夫的命令刚下达,军情局就收到了,在亿万次计算机面前对于二战时期电讯的破译中情局是小菜一碟。彭德怀手中的空中陆战师很快就把苏第36集团军的路堵死。

在尼布楚和苏第36集团军鏖战的第3空中陆战师牢牢的控制着涅尔恰河上的通道,地面部队在空军轰炸机的支援下基本犁平普里伊斯科维,苏红军第36集团军的中心防线岌岌可危。苏军赤塔方面军军群指挥部不的得不派出近卫第六坦克师加强赤塔东面的安全,正面以被彭德怀攻得七零八落。

苏军BT系列坦克的出现,喜坏了空中陆战师的军士们,直升机在丘陵打坦克比坦克打更有效,机动性是无可比拟的。山中公路中的苏军坦克不知死亡来临,山沟里突然飞来了直升机,现在苏军知道了它的名称,对苏军来说他比火箭炮、坦克更恐怖更可怕。掐头去尾火箭弹在坦克身上爆裂,从公路这头哗哗的倾泻着大口径机炮掠过坦克头顶到尾部一个华丽转身又哗哗的倾泻着大口径机炮掠过一切活着的生物。第六坦克师窝囊得炮都没机会开就被毁了。尼布楚承受了巨量的炮弹、炸弹。中国军队终于撕开了敌防线。苏第36集团军在中国坦克的碾压下碎了。

6月10苏第17、36集团军在赤塔地区全歼。

卫立煌磕磕碰碰的在空降师的配合下,于同天走进了伊尔库茨克。西西伯利亚全收回。

莫斯科。

斯大林在办公室踱步,烟斗里早就不冒烟了,还叼在嘴上。时不时的走近地图瞄上一眼。东西两线全吃紧,叶塞河以东全失陷,西线斯莫棱克只是时间问题了,没有外援苏联是支持不住,看来后手要早准备。朱可夫和崔可夫的计划他犹豫了一段时间,形势逼迫自己得签字。弹性防御靠得住吗?

中国军队在叶塞河对岸停住了进攻的步伐,看上去是夺回了原有的领土而止步,实则是这广袤的土地还得慢慢消化,30万武警和10个师的韩国步兵师清剿躲进山里的游击队。

李思源知道美国是不会甘于寂寞,但不知以何种方式参战,毕竟中国没有制定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在人力资源,武器装备,国民经济各方面不比美国差。李思源看重的一句话是“任凭你几路来,我只有一路去。”堂堂正正的接受美国人的挑战。

英、美两国鉴于苏联情况的恶化,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大西洋会议,两人致函斯大林提议召开三国代表会议,商讨援助苏联事宜。

7月底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对俄国供应第1号议定书》。协定从1941年8月1日至1942年4月30日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包括400架飞机和500辆坦克在内的军事援助,苏联则向美国提供稀有金属等战略原料。

会后罗斯福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元的无息贷款。苏联同样享受《租界法案》所规定的所有权利。为此美国从幕后走出来了。

中国政府向英、美提出强烈抗议,这是间接干涉中国政府收回被俄国侵占的固有领土,由此产生的后果自负。国民代表大会批准了42年扩军到260万的计划。国家转入战时状态,中美间的贸易急剧下降。

军委批准了两艘核攻击潜艇封锁北海航线的作战。太平洋第1舰队起航准备攻击英国远东舰队,占领马来西亚和收回香港的军事行动。

为了更好的统筹中国军队在全球的军事行动,海军进行了扩编。原计划新建的两艘10万吨航母,由于动力系统迟迟未解决,海军更改了方案。为了稳妥起见,建造4艘技术成熟的广东级航母,并加装了蒸汽弹射装置,为喷气飞机上舰作好了准备。在残酷的大战中高、大、上的武器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向,后世苏t-34就是榜样。这也是军委一班人迟迟不肯生产新的导弹的原因,毕竟导弹比鱼雷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而来的胜利曙光请大家收藏:(m.ythwx.org)穿越而来的胜利曙光一团火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