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元朝帝国风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忽必烈平定叛乱精英云集(二)(2/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在元朝时期,我们要讲述一位出类拔萃,不愿做官的知名人士,他姓刘名字叫因,是保定容城的人。他为人清高,淡泊名利,在宋朝的时候,并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后来因为蒙古人建立了国家,消灭了宋朝,就更不愿意接受异族的统治和管辖,不愿接受新的官职,隐居山野,专心致志地研究道家学说,严格遵守周、邵、程、朱等人流传下来的学说,还信奉三国时诸葛亮孔明,提出的静以修身的信条,刘因把他自己的房屋取名为静修,以表达他的隐居乡间,静以修身的志向。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刘因静心修炼的时候,元朝的尚书官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不忽术,竭力向朝廷举荐刘因。皇帝就下令要他进入朝廷,接受作用,俗话说小腿拗不过大腿,他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了朝廷。

元世祖忽必烈就提拔刘因为右赞善大夫。他对皇帝的重用并不领情,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了事,过了几天,就向皇帝提出报告说,他的继母已经年老,体弱多病,需要他的精心照料,向皇帝乞求回家赡养继母,就辞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把皇帝给予他的所有工资,全部归还,一点也没有留下。

元世祖忽必烈觉得刘因人才难得,对他念念不忘,后来刘因的继母死后,又叫他回到朝廷,任命他集贤殿的学士,刘因仍然不想在皇帝身边当官,又向皇帝报告说他由于生病,需要回家休养,辞去了官职,元世祖忽必烈知道他的真实意图,说他是不愿担任新王朝官员的大臣,同意了他回家休养的请求。

刘因回家不久以后,就在元朝时期的至元三十年去世了。刘因生于1249年,死于1293年,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

他自幼聪明,3岁就能识字,6岁就能作诗,10岁就能作文,文章篇篇精采动人。他年刚20岁的时候,才华出众,性格刚强,出类拔萃。由于他的家境贫寒,只得依靠教授学生,挣钱为生,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很有成就。他用诸葛亮“静以修身”,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取名为“静修”室。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无法违抗朝廷的命令,应召入进入朝廷,当上了政府高官。不久后他就借口母亲病重需要照顾,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他的母死后,就一直居住在家里,为母亲宗守墓,没有再到朝廷当官。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派遣使都召刘因到大都任职当官,他以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借口予以推辞,谢绝了皇帝的任命。不久他就在家乡病死了。

皇帝向他赠送了翰林学士的封号,封赏给他容城郡公的爵位,谥号为文靖,以表示对他的嘉奖。这都是刘因死后发生的事,如果刘因在天有灵,知道这件事,根据他性情和志向,可能也是不愿意接受的。

除了刘因以外,我们还要讲述一个名人杨恭懿,他的原籍是奉元。到了至元初年的时候,和许衡同时受到皇帝的召见,但是他非常谦虚几次推辞,不想做官。元朝的皇太子真金,依照汉朝时期,朝廷聘请高明的隐士,商山四皓的做法那样,请他进入朝廷,请他为国效力,参与制定元朝的科举制度,以修订天文历法。

杨恭懿参与修订完天文历法以后,朝廷就授予他一个集贤学士的官职,兼任太史院的事务。杨恭懿这时说什么也不干了,坚持推辞,回到故乡,不久以后,朝廷又召见他,叫参预中书省的事务,他仍然推辞,没有接受任命,后来和刘因同年死去,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扬。

在元朝初年的时候,学识渊博的大学者,这两个人就称得上是最卓越的了。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在这样加以赞扬,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姓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就国子监的祭酒官员,名叫许衡。许衡与前面提到的两位不同,他长期为元朝效力,接受朝廷给他的工资报酬,他年老以后,就返回到了故乡怀孟,活到七十三岁的时候就死去了。

他临死以前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在我的一生,是徒有的虚名连累了我,无法推辞朝廷授予我的官职,其实在我的内心,我是十分不愿的。我担任元朝的官职不是我的荣耀,而是我的耻辱。我死去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向朝廷给我加上什么号谥,不能立碑,只要在写明是许衡之墓四个字就行了,那样能使我的后世子孙知道我的坟墓在那里,我就心满意足了!”从他的嘱咐中,我们不难看出深深隐藏在他心中的隐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人,值得人们赞扬。

到了许衡去逝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给他加赠了司徒的官职,封赏给他魏国公的爵位,加了一个谥号,文正,这些都是许衡生前没有想到的。许衡虽然悔恨自己向元朝效力,但是在元朝兴办教育,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政绩是很大的,值得历史永远纪念。

喜欢元朝帝国风雨请大家收藏:(m.ythwx.org)元朝帝国风雨一团火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